主办:中国网络电视台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序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炮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在国家存亡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努力促成全国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从宝塔山麓到黄海之滨,从长城内外到陇海沿线,英勇无畏的八路军将士,前仆后继,浴血鏖战,在中国抗战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民战争活剧,迫使日军陷入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第一展厅 日本全面侵华 八路出师抗日

第一单元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靠近北平郊区战略要地卢沟桥的回龙庙一带,进行军事演习。深夜,日军以在军事演习中有1名士兵失踪为借口,无理要求搜查宛平县城,被中国驻军当局拒绝。于是,日军炮击宛平城,并向卢沟桥一带发动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抵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卢沟桥事变的第2天,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同胞、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7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党员大会上,号召共产党员随时准备开赴抗日前线。

第二单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7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并表示“红军将士,咸愿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7月9日,红军全体将士通电全国,表示“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去庐山与国民党谈判。

第三单元 洛川会议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这个北方村寨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及候补委员,还有彭德怀、刘伯承、贺龙、聂荣臻、罗荣桓、张浩、林彪、肖劲光等红军各部队的领导人,共22人。会议有张闻天主持。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最后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是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举行的第一次重要会议。

第四单元 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

1937年8月2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在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又称第18集团军),委任了正副总指挥,下辖3个师,即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第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全军约4.6万人。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称第18集团军后改为总司令、副总司令),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当日,朱德、彭德怀发表通电,宣誓就职,并宣布部队已改编完毕,举行抗日誓师大会之后,即将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第五单元 出师华北抗日前线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八路军迅速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7年8月22日,115师343旅作为先遣部队,从陕西省三原地区出发,接着115师师直及344旅等相继东进,于9月10日前,进至晋东北代县地区。120师主力于9月3日从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地区出发,17日到达山西省榆次。八路军总部于9月6日,从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出发,21日到达山西省太原,随后到达晋北抗日前线。129师作为第2批出征部队,于9月16日移驻陕西省富平县,9月30日出发,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第六单元 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八路军总部为配合国民党友军固守平型关、雁门关及内长城各隘口,尽可能保住太原,命令115师主力向平型关急进。这时日军除由大同向雁门关正面进攻外,一路由蔚县、广灵、灵丘向平型关方向进攻。115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指示精神,决定利用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平型关的险要地形,打击日军,配合友军作战。

第七单元 配合友军保卫太原作战

太原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华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八路军总部为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太原作战,朱德总司令亲自会见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共商合作抗日大计。同时下令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迅速开赴指定防御地点,进行协同作战。在配合友军作战中,120师组织了雁门关伏击战。1937年10月18日,120师358旅716团进抵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地区,截击日军汽车250余辆,毙伤敌300余人,毁敌汽车20余辆;攻占了雁门关,取得了雁门关战斗的胜利。
第二展厅 敌后游击战 创建根据地

第一单元 八路军总部与中共中央北方局

八路军总部又称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简称集总。由八路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和总后勤部组成。在抗日战争中,总部各级组织和人员均有变动。随着八路军主力向华北抗日前线开进,1937年9月15日,总部机关由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21日到达山西太原。23日抵山西五台县的南茹村,指挥八路军在晋东北地区作战。八路军3个师先后进行了首战平型关、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机场等战斗。随后总部南下转战太行山区,先后驻扎山西省和顺县石拐镇、洪洞县马牧村、沁县小东岭村、襄垣县苏村、屯留县故县镇、潞城县北村等地,指挥八路军进行反“围攻”作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第二单元 分兵创建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总部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方针,在配合国民党友军保卫太原作战的同时,就重新调整各师的作战地域并部署创建敌后根据地的工作,命令115师一部以五台山脉;115师主力以吕梁山脉;120师以管涔山脉、大青山脉;总部率129师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分散兵力,开展游击战争,创立抗日根据地。

第三单元 支援山西、山东、河北发展抗日武装

抗战爆发后,华北地区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蹂躏下,倍受摧残,广大群众救亡图存的要求异常迫切,抗日情绪十分高昂,许多地区,尤其是山西、山东、河北的一些地区,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当地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组建了人民抗日武装。这些抗日武装在八路军的支援和配合下,大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第四单元 开展平原游击战争

1938年4月21日,毛泽东、张闻天和刘少奇联名发出向平原发展的指示,指出:“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抗日斗争。”据此,八路军各部队开始向平原发展。

第五单元 策应友军徐州、武汉会战

八路军在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期间积极策应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不断地打击日军,迫使日军以大量兵力维护其后方交通线,至1938年秋,日军在华北约40万人,主要为八路军所牵制.这对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一个极大的支援。

第六单元 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

陕甘宁边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创建的一个革命根据地。全区北起长城、南至泾水、西接六盘山脉、东临黄河,南北长近500公里,东西宽约400公里,有23个县,人口约150万,面积达12.9万多平方公里。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指挥中枢,是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政治领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共抗日武装的总后方。
第三展厅 粉碎扫荡 巩固发展根据地

第一单元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抗战15个月以来的经验教训,具体确定党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方针和任务,使全党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抗战的领导责任,把战争引向胜利。当时会址就设在延安乔儿沟一座老式的天主教堂内。

第二单元 发展冀、鲁地区抗日游击战争

为了执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巩固华北”的战略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八路军115师主力、120师主力和129师主力先后挺进冀鲁地区,协同当地军民更加广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第三单元 粉碎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

1939至1940年,日军逐步加紧对华北根据地的“扫荡”。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强调指出,八路军的总任务仍然是粉碎日军的“扫荡”,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先后多次发出反“扫荡’指示。据此,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了频繁的反“扫荡”作战,并取得了许多次胜利。

第四单元 支援华中新四军

1939年2月,为了传达落实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发展华中”的指示精神,周恩来到皖南,与新四军领导商定八路军南下增援新四军作战事宜。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令八路军115师苏鲁豫支队、344旅和新2旅分批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作战。

第五单元 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军事进攻

1939年12月到1940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为了限制八路军等中共抗日部队的发展,对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第1次反共高潮。

第六单元 发动百团大战

八路军总部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为了粉碎日军的进攻和克服国民党投降危险,决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破击战役。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部以朱德、彭德怀、左权的名义下达了战役预备命令,同时上报中央军委。在八路军总部的指挥下,战役从8月20日开始,至1941年1月结束。实际参战兵力,晋察冀军区39个团,129师46个团(包括总部1个团和决死队1、3纵队等兵力),120师20个团(包括决死队2、4纵队、工卫旅、暂1师等兵力),共105个团,20万多人,故称“百团大战”。

第七单元 全面加强部队建设

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在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同时,抓紧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地开展政治、后勤、军工、文化等项工作,为全面加强部队建设,不断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和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八单元 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这是一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军事性质的学校。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时,毛泽东兼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训练部部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莫文骅、校务部部长杨至诚。
第四展厅 战胜严重困难 坚持敌后抗战

第一单元 日军在华北的暴行

从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8年中,侵华日军违背国际公法,践踏人类文明,公然在中国华北的土地上狂轰滥炸、焚烧屠杀、抢掠财物、奸淫妇婴、虐杀劳工、制造“无人区”,实施灭绝人性的毒气战、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无数起骇人听闻的血腥惨案,最典型的有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惨案、阜平县平阳惨案以及山西省昔阳县西峪村惨案,这些都是日本侵略者永远无法抹煞的历史罪证。

第二单元 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制定的“打破敌顽夹击,战胜困难”的方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于1941年初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多次发出反“扫荡”指示。华北根据地军民针对日军的残酷“扫荡”,积极展开反“扫荡”反“蚕食”作战,保存了八路军力量,坚持了根据地的基本阵地,渡过了抗战的最困难时期,为后来的反攻作战创造了条件。

第三单元 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

八年抗战中,英勇无畏的八路军健儿和华北各根据地的民兵自卫队一道,依照敌情与地貌的实况,在华北的山地、平原、河湖港汊等地区,以惊人的胆略和无穷的智慧,机智灵活地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围困战、麻雀战、联防战、伏击战、捕捉战、窑洞战、攻心战、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等多种神奇而巧秒的游击战术。他们青纱帐里逞英豪,水乡芦荡出奇兵,在华北这座弥漫着战火硝烟的历史大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民战争活剧,迫使疯狂的日军陷入了波澜壮阔的游击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堪称中华民族的壮举,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

第四单元 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八路军在1941年和1942年华北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时期,紧紧抓住了整风和生产这两个推动整个工作的中心环节,创造了丰硕的精神成果和巨大的物质财富,对克服严重困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终于渡过了“黎明前的黑暗”,使得八路军和华北各根据地进入恢复和再发展的时期。

第五单元 参加根据地建设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野战政治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军队参加根据地地方工作的指示》。八路军各部队根据指示精神,在地方党组织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了参加华北根据地建设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第五展厅 局部反攻 恢复扩大抗日根据地

第一单元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

1943年,八路军针对日军为应付太平洋战争兵力不足、后方日见薄弱,以及日伪矛盾加深的情况,深入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派出工作队,向“敌后之敌后”挺进,在敌占区广泛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斗争。此外,八路军各部队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继续进行反“扫荡”作战,粉碎了日伪军一次次的大“扫荡”,歼灭了大量日伪军,巩固和发展了华北抗日根据地。

第二单元 发动攻势作战和局部反攻

1944年,八路军对日伪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作战。在这一阶段的作战中,共歼灭日伪军19万余人,攻克城镇40余座和大批据点,收复国土10余万平方公里,为战略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单元 开辟河南新区 进军湘粤边

八路军发动的强大攻势作战,歼灭了大量日伪军,大大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在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审时度势,确定在巩固和发展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以相当力量向南发展。向南发展就是向河南、湖北、湖南、浙江、广东等地进军,开创抗日新局面,以便将来在日军退到东南沿海地区集结时,在南方配合全国各个战场的强大反攻,收复失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四单元 军政大整训

1944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整训部队的指示》,指出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准备进行战略反攻。10月12日,中共中央军委作出了《加强全军练兵与整训的决定》,号召全党研究战争,学习军事,实行全党练兵,全民皆兵。八路军各部队遵照上述指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军政大整训的计划,对整训的内容、重点和步骤作了具体安排。整训分为军事整训和政治整训两个阶段。在整训中,各级领导和政治机关深入部队,加强具体指导,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六展厅 全面反攻 夺取抗战最后胜利

第一单元 党的七大胜利召开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侯补代表208人,代表着全党121万党员,称得上是我党历史上盛况空前的大会。大会一致通过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所作的报告,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最后选出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二单元 全面反攻前的国内外形势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先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两地共死伤24万居民。美国原子弹的攻击,对日本显示了一定的威慑作用。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正式对日宣战。国际形势的剧变,给中国解放区战场的战略大反攻造成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大大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进程。
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指出由于苏联对日作战的行动,“对日战争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对日战争已处在最后阶段,最后地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号召“中国人民的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大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苏联及其它反法西斯盟国作战”。

第三单元 举行全面大反攻

1945年8月10日,八路军延安总部连续发布战略反攻的命令,令各解放区抗日武装部队向敌占城市及交通要道进军,向日军及其指挥机构和一切伪军、伪政权发出通牒,限其交出全部武装。8月12日,中共中央指示华北各战略区的八路军部队要编组野战兵团,以适应战争的需要,最后消灭日本侵略者。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延安总部的命令,华北各战略区一面迅速集中、扩充部队,动员民兵和群众参战支前;一面向当面日军发出最后通牒。由于华北战场的日伪军拒绝无条件投降,八路军各部队立即展开了规模浩荡的战略大反攻。

第四单元 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接受《波茨坦宣言》,正式颁布“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上午9时,在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中国华北敌后战场,大批日、伪军向八路军缴械投降。至此,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最后胜利,而同时宣告结束。9月3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法定纪念日。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每个炎黄子孙无不欢欣鼓舞,在延安以及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等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驻地民众纷纷举行各种集会和文艺活动,张灯结彩、载歌载舞,热烈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大数据解读搜索更多
网友互动
展馆推荐
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