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厅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这里是中国核工业发展的摇篮,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核威胁,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发展我国核武器事业的英明决策,并把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定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基地建设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5年,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主动退役。如今,昔日的神秘禁区已成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人们誉为“原子城”。
    原子城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扬国威、壮军威、维护世界和平的辉煌史,是一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攀科学高峰的创业史,是一部核研制、核生产、核处理的科学史,其孕育出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海北各族人民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舍家为国、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生动地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人民在二十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第一展厅 《历史抉择》

(一)核威胁与和平呼唤

1945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从此西方大国就用核爆炸的影响效果让整个世界处于核恐怖之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扬言要用原子弹封锁中国,并在日本建立了核武器基地。面对核竞争、核讹诈、核威胁,世界爱好和平人士和新中国人民,都极力主张中国发展核事业。

(二)英明决策与赤子归来

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作出了自己的历史抉择。以毛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不畏强权,力挽狂澜,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发展中国核武器事业的英明决策。当我国决定发展核事业时,一大批在海外留学的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投身祖国的核事业。

(三)发现铀矿与核事业进入全面研制阶段

1954年秋天,在广西花山乡发现我国第一块铀矿石。发现铀矿的消息传到了中南海,毛主席显得格外的高兴,他拿起铀矿石说:“这是决定命运的。”铀矿资源的发现,坚定了党中央发展核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第四展厅 东方巨响
 

(一)剑出昆仑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从青海基地运往新疆罗布泊,一个代号为“投篮”的重大行动──中国首次核试验在最高等级的绝密状态下进入了倒计时。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西部一声撼天震地的巨响,让中华儿女扬眉吐气,精神抖擞,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二)眩目的太阳

原子弹成功爆炸后,毛主席说:“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科学家就紧锣密鼓,迅速深入到氢弹的研制工作中,时隔两年八个月后,在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圆满成功。

(三)核盾牌

我国成为有核国家后,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相继建交,同时,许多尚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纷纷向我国递来了橄榄枝。221基地相继生产出多种类型的核产品,实现了武器化过程。
第五展厅 共和国不会忘记

(一)亲切关怀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十分关注,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许多中央领导同志还在不同时期分别来到原子城视察考察,对原子城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勉励。

(二)丰功伟绩

曾在221基地工作,为我国“两弹”研制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两弹元勋”,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科研技术人员、工人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两弹的突破,有力地打击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政策,打破了核垄断局面。这对保卫世界和平事业,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我国迅速成功地研制出原子武器和热核武器,最重要的是靠“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三)无私奉献

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当时在金银滩草原上的1279户牧民6000余人,在接到迁移命令后没有提出任何条件,拆下帐篷、赶着牛羊,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就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为我国核工业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特殊困难时期,青海省向基地调拨了4万只羊,全国十几个省市向基地调运了大批物资,有力地支援和帮助221基地建设者们渡过了难关。

(四) 化剑为犁

1987年,221基地完成历史使命后开始由青海省海北州战略转移至四川省绵阳市。1993年基地移交海北州,州委州政府坚持保护、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如今昔日的神秘禁区已建成一个新兴的高原小城,已成为人们向往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大数据解读搜索更多
网友互动
展馆推荐
评论
评论:

主办:中国网络电视台    两弹一星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