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斗争,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创造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中国奇迹,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第一部分 旷世巨灾 破坏惨重

第一单元 汶川爆发特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最大烈度达到11度,涉及四川、甘肃、陕西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

第二单元 地震灾难空前惨烈

这场历史罕见的特大地震造成4625万多人受灾,其中374643人受伤,87149人遇难,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城乡居民住房大量被毁,基础设施惨遭重创,公共设施损毁严重,文化遗产损失惨重,生态环境破坏惨烈,直接经济损失达7717.7亿元,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难以估计的重大损失。
第二部分:万众一心 抗震救灾

第一单元:各路大军抢险救灾

党中央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医疗卫生人员、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等救援大军,快速反应,迅速行动,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火速展开紧急大救援,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不惜一切代价解救被困群众,竭尽全力救治伤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救援大军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的危险,置生死于度外,在峡谷密林中开辟通道,在崇山峻岭间抢修线路,迅速恢复交通、电力、通信,构筑了一条条灾区人民的生命线。

第二单元:八方支援共克时艰

面对灾难,全国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密切协作,全力以赴为抗震救灾提供有力支持,充分彰显了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社会各界、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情系灾区、爱心迸发,突出体现了祖国大家庭患难与共的民族温暖。海外华侨华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真切表达了华夏儿女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国际社会以各种方式向中国人民表达真诚同情,为中国的抗震救灾提供了宝贵支持。

第三单元:科学安置受害群众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和大力支持下,灾区党委政府采取“就地、就近、分散”的安置方针,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灾区没有出现流民、没有出现饥荒、没有出现瘟疫、没有出现社会动荡。灾区人民从废墟上顽强地站立起来,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在最短时间内科学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的奇迹。
第三部分 科学重建 创造奇迹

第一单元 总揽全局 统筹部署

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制定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依法重建、廉洁重建,为高水平高质量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根本保证。经过三年的顽强拼搏,取得了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辉煌成就,形成了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下,自力更生、多方援助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科学御灾模式,创造了世界灾后重建史上的伟大奇迹。

第二单元 自力更生 重建家园

灾区党委政府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坚持把统筹谋划、科学规划作为首要前提,坚持把探索创新、破解难题作为关键手段,坚持把自力更生、感恩奋进作为决定力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多渠道自筹重建资金1.3万多亿元,竭力开展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用勤劳和智慧加快建设美好新家园,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路子。

第三单元 举国之力 对口援建

为加快灾区恢复重建,党中央统一部署,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创造性地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坚持把对口援建、多方参与作为重要力量,汇聚了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对口援建省市顾全大局、勇挑重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灾区恢复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社会各界、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纷纷伸出援手,以实际行动支持灾区建设。

第四单元 人为本 民生优先

灾后恢复重建坚持把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作为核心理念,切实解决与灾区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着力推进城乡住房尤其是农房重建,加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短短三年,四川重建和维修城乡居民住房540多万户,重建和修复学校8283所、医疗卫生机构2292个,原址和异地重建城镇38座,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重建后的灾区,民生事业得到跨越提升,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第五单元 化危为机再生跨越

灾后恢复重建是关系灾区发展振兴的百年大计。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化危为机、发展起跳作为基本取向,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坚持产业重建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坚持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建设相结合,坚持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灾区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产业发展实现再生性跨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创造了灾区重建和经济发展的双奇迹。

第六单元 向人民交一本明白帐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对口支援省市与受灾地建立了监督检查工作的衔接机制,探索了异地建设、异地管理、异地监督的新模式,保证援建监督工作无缝对接,不出现断层。 感恩奋进。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涌泉之恩永世相报。灾区人民把千言万语凝聚成了一句话:感恩奋进!
第四部分:伟大精神 时代丰碑
 

第一单元:英雄壮歌 民族骄傲

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斗争,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光耀史册的时代英模,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人民的高尚情怀,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协作精神,铸就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新的丰碑。

第二单元:不竭动力 激励前行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蕴涵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非凡的执政能力,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政治优势,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将成为激励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尾厅

    这是一个主题写意厅,主题为“放飞希望”。伫立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颗巨大的生命之树,环绕生命之树的是大型主题油画《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生动描绘了如今北川、青川、汶川、汉旺、映秀和吉娜羌寨的美好风光。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如今灾区的一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帮助与支持。

结束语

     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团结奋斗的英雄凯歌,奏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人民军队好的时代主旋律。实践再次证明,中华民族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穿越灾难而战无不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度的凝聚力、顽强的战斗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论抗震救灾精神

(一)、灾难砥砺我们不屈不挠追逐中国梦

多难兴邦。面对灾难,我们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同心同德、自强自信、科学高效、人民至上,再次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再次创造了抗击灾难的中国奇迹,再次奏响了砥砺奋进的雄浑交响。事实又一次证明:任何艰难困苦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任何大灾大难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民追逐中国梦的前进步伐。

阅读全文 >>

(二)、众志成城 凝聚中国力量

地震可以摧墙毁屋,但震不垮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坚强人民;灾难可以夺走亲人生命,但割不断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同胞深情。

阅读全文 >>

(三)、穿越灾难 砥砺奋进

从芦山回望玉树,回望汶川,那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拥有这些坚实的内核,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

阅读全文 >>

(四)、同心同德共铸中国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协力奋战,一定能够战胜灾害、重建家园,让灾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同心同德,是中华民族思想统一、信念一致、戮力同心、夺取胜利的精神特质和优良传统。每当遇到灾难,这种民族大德就犹如奔腾的江河,焕发出震天撼地的精神力量。同心才能同力,同德才能同道。芦山抗震救灾的事实再次证明:只要同心同德,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阅读全文 >>
大数据解读
《从汶川到雅安 在伤痛中前行》
《灾区民众第一时间展开自救》

主办:中国网络电视台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