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厅
图集 序厅
林州是红旗渠精神发祥地,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历史上,夏代属冀州,周朝属卫,秦属邯郸郡,西汉置县,因境内西部太行山支脉隆虑山而取名隆虑县。东汉延平元年(106年),因避汉殇帝刘隆名讳,改称林虑县。北魏永安元年(528年)置林虑郡;金贞祐三年(1215年)置林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州为县,改名林县,1994年元月撤县设市。面积204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05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年居全省十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中西部县域第一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一部分 千年旱魔 世代抗争

千年旱魔 世代抗争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一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受气候、地理、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林州素有“十年九旱”之称。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人相食5年次。1942-1943年大旱,林州逃荒外出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口的4.3‰。解放初,全县550个行政村中,远道取水的村就有307个。旱魃为虐造成的饥馑引发了对生命的摧残。
第二部分 红旗引领 创造奇迹

红旗引领 创造奇迹 (上)

梦想铸铁骨,壮志撼山岳。胸怀梦想的人,总是充满了激情和力量。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声,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是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全国各地都在勒紧裤腰带度灾荒,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了!这一战,就是十年。那种铺陈与席卷的豪迈,那种撞击与坚韧的气势,那种攻坚与坚守的勇猛,在漫卷的红旗下,宏大律动!

红旗引领 创造奇迹 (下)

十年的功力与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深刻诠释了“实干兴邦”的箴言。千年期盼,一朝梦圆。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时空流转,穿越千年。林县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神话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更把中国道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镌刻在了这座太行丰碑之上。
第三部分:英雄人民 太行丰碑

英雄人民 太行丰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生命渠,是一部由林县儿女谱写的英雄史诗! 千里长渠是他们一锤一钎凿出来的,逶迤渠岸是他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 1966年,三条干渠通水,评选出特等模范43人、甲等模范229人、乙等模范461人。在奋斗中凸显出来的这个英模群体,以宁折不弯的浩浩正能量激励10万修渠大军的每一分子不懈奋斗。81名修渠民工为实现梦想,血洒红岩,长眠太行。
第四部分 山河巨变 实现梦想

山河巨变 实现梦想

20世纪60年代“战太行”建成红旗渠,解决了饮水吃饭的生存问题;80年代十万建设大军“出太行”,实现了劳动力转移,使林县的建筑业品牌声名远播;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伴随着“富太行”的号角,打工族返乡,工商业发展千帆竞发,创新创业奋楫争先。
第五部分 继往开来 精神永恒

继往开来 精神永恒

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到“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红旗渠精神被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她的形成、发展和光大的过程,就是林州人民构筑一个又一个进步里程碑的过程。这种支撑林州人民脊梁、融入林州人民血脉、历经岁月积淀和风雨磨砺的精神,是中国精神见诸于实践的典范,是林州当之无愧的“立市之本”。
论红旗渠精神

(一)、领导人对红旗渠精神评价

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革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性和宗旨的集中表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

阅读全文 >>

(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的形成过程启示我们:一方面,要珍惜民族精神的历史内容,善于应用历史的经验和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以时代的眼光审视我们的民族,广吸博纳,注重创造和培育新的精神财富。唯有实现民族精神传统与现实的统一,才能引导我们的民族更加迅速、稳健地走向未来,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充满活力和朝气。

阅读全文 >>

(三)、永远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的建成,铸造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今天,我们回顾总结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关键;相信和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要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阅读全文 >>
大数据解读搜更多

主办:中国网络电视台    红旗渠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