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中国网络展览馆 > 西柏坡精神网上展馆

西柏坡精神时代价值的启示


发布时间 :2014年11月24日 16: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 手机看视频

二、西柏坡精神体现了党的早期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将由领导革命的党转变为执政全国政权的党,在巨大的变化面前,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同志对执政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并进行了认真思索,初步回答了这些历史课题。

1、树立了人民为主体的执政理念

任何一个成功的政党都必须要有自己牢固的阶级基础,这是根基,是力量之源。在二十多年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同志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伟力之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民心向背是革命成功与否的关键。他曾明确地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

1948年9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明确提出即将建立的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级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在革命即将成功,新的政权呼之欲出的时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应该依靠谁的问题,党内有不同认识。对此,毛泽东同志依然坚持人民群众在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党要认准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明确了人民主体的执政理念,就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们的民主是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可见,毛泽东已经初步回答了党“靠谁执政”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2、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靠谁执政”是党的执政之基,“为谁执政”则是关乎党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党的一切实践,到底是为了谁,这点弄不清楚就会陷入迷茫之中,就会失去了前进动力。那么,党执政后,环境虽然变了,任务虽然变了,但角色没有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党仍然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员领导干部仍然是人民的公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具。

为此,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醒全党同志,如果我们的工作“引起工人失业,工人生活降低”,导致工人对党“不满意”,“这种状态是完全不能容许的”。 中央这一时期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如土地改革运动,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研究宪法的制定,恢复和发展人民经济事业,恢复和发展人民文化教育事业等等,其根本目的也都是为了人民,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同志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不仅没有忽视,而是进行了强调和完善,这不仅凝聚了人心,明确了奋斗目标,也为新中国培育了大批具有献身精神的共产党人。

3、确立了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建国前夕,可谓是百业俱毁,百废待兴,而当时的突出的矛盾和主要矛盾就是要尽快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否则,新生的政权也将岌岌可危。因此,站在几亿人的生死以及新政权的存亡这样的高度上,毛泽东同志将目光聚焦到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上。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指出:革命胜利以后,党的主要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而城市中其他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

这时的毛泽东同志已经敏锐地预见到了经济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他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这一思想一直持续到了建国后,产生了很好效果。

4、确立了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方向

经过几十年的革命斗争,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建立一个国家是一回事,管理一个国家则是另外一回事。能不能管理国家,能不能管理好国家,关键还是要靠党。党如果出现问题,政权就危险。对于这个问题,深谙政权兴衰规律的毛泽东同志早有考虑。他曾明确地说“没有非党干部参加,政府就会出毛病,共产党要永远与非党人士合作,这样就不容易做坏事和发生官僚主义”。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一贯重视党的自身建设的毛泽东同志,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面前,也时刻绷紧了这根弦。他强调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提高,还要普及,要读马恩列斯著作;强调党员干部要必须用最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必须学会“弹钢琴”;强调党的报告制度,要用最大的努力克服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强调建立健全党委制,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毛泽东同志对党自身建设的重视。

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超乎常人的历史眼光和政治智慧,认识到了执政后将面临的问题,初步回答了靠谁执政、为谁执政、怎样执政、怎样执好政等问题,不仅指导了建国初期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且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根基,同时也是对西柏精神的丰富和践行。

热词: 西柏坡精神 时代价值 启示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