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中国网络展览馆 > 西柏坡精神网上展馆

西柏坡精神时代价值的启示


发布时间 :2014年11月24日 16: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 手机看视频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孕育了一系列的革命精神,形成了推动革命事业胜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中国革命和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决定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实践和革命精神的本质和方向。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即将打碎和铲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机器、着眼于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革命凯歌中所创造的。它依托一定条件产生,又会超越产生的历史时代而流传,为后人追思、传承和弘扬。

一、西柏坡精神产生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点

一个伟大革命精神的产生,都有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社会背景。特殊的革命战争形势和斗争历史条件是西柏坡精神产生的客观决定因素。

1、西柏坡精神形成和发展于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自1947年5月中央工委进驻,作为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成为了世界的聚焦点。随着解放战争序幕的拉开,与其它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又带着鲜明时代特征的西柏坡精神,便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逐步形成和发展为一种新的革命精神。

为了带领各族人民彻底推翻蒋家王朝,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联合工农兵以及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主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
西柏坡时期是我党历史上最团结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大团结的辉煌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一致,共同依靠和发动群众,积极团结工农和革命知识分子,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仅1949年1月22日前,来到解放区的知名民主人士就多达55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待了来访的民主人士,并与他们共商建国大计。可以说,没有共产党人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没有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统一战线是建立不起来的。统一战线既是我党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也是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

2、“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必要条件

当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到来的时刻,国民党军队尚存365万人而我军只有280万人,在力量对比上人民解放军依然处在劣势。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最大的问题是: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战役,敢不敢攻克大城市,敢不敢歼灭敌人强大的兵团,成为解放战争战略决策上的重大问题。这是新旧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大决战,也是西柏坡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解放战争从战略上来看,它分为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战略进攻阶段和战略决战阶段。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以美国外援为后盾的国民党军队,无论从武器装备,还是从军队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当时的解放军,那时的解放军处于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广大指战员发扬克服困难,连续作战的硬骨头作风,在积极的战略防御中消灭敌人112万,有效地遏制并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

1947年7月至1948年8月为解放战争的第二阶段,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以刘邓10万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序幕,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解放军攻克国民党大批“重点设防”城市,歼敌152万人。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即九月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从1946年算起,在五年左右的时间,从根本上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的设想。” 从此,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在全国各族人民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全力支援解放战争行动的鼓舞下,人民子弟兵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就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人,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统治阶级的军事力量,将革命由局部胜利引向全国胜利。

随着战略决战的胜利,全国的解放胜利指日可待,国民党反动派又玩起“和谈”的阴谋。在这复杂尖锐的形势面前,毛泽东坚定地指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决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官僚主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提前两年完成了这个任务,大大缩短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没有解放战争那种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也就不可能产生西柏坡精神。

3、经受伟大历史性转折的严峻考验,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内在要求

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终于赢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党的工作重点将由农村转向城市。同时,随着这种伟大历史性转折,一些严峻的考验也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我们党的面前。

一是党的历史方位带来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即将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过去那种我们已经适应了的残酷的战争环境和条件将不复存在,我们已经完成了“破坏一个旧世界”的任务,将肩负起“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光荣使命。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周恩来说:“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自信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基于党“进京赶考”即将成为执政党的客观现实,向全党提出“两个务必”的全新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经验结晶。

二是面对胜利带来的理想信念的严峻考验。对于任何执政的阶级、党派来说,执政地位都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考验才能实现的。而执政本身又是一场新的考验,其核心问题是否能掌好权、用好权、巩固好执政地位。这场考验比取得执政地位的考验更重要、更艰巨。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也是如此,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作风,避免出现人亡政息的问题。这个历史性问题早在延安时期,就已经引起共产党领导人高度的重视。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任务,向全党同志首次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忠告。这些警示和忠告,促进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促进了三大战略转变的顺利实现。

三是伟大历史性转折给党的建设带来的严峻考验。在开启中国新纪元的同时,时代给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成为以后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发端。

正如毛泽东所说:夺取全国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尽管党中央一再强调要预防此类现象的发生,但不久悲剧还是在一些高级领导干部身上发生了,刘青山、张子善就是这样的反面典型。这些意志薄弱者的要害就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经受不住新形势的严峻考验。

为此,1951年11月30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批转了华北局《关于逮捕大贪污犯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和现任书记张子善向中央的报告》。他指出:“这件事给中央、中央局、省市区党委提出了警告,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必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 这充分表明了共产党人维护自己队伍纯洁性的决心和勇气,体现了共产党人政治上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总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形成了西柏坡精神。在西柏坡精神形成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基础,解放战争在战场上的推进是关键,经受伟大历史性转折的严峻考验是核心。因而,西柏坡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性,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指导性。

热词: 西柏坡精神 时代价值 启示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