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中国网络展览馆 > 新闻资讯

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汤传承人王作山


发布时间 :2014年01月27日 15:3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天津日报 | 手机看视频

王作山沏制茶汤

王作山沏制茶汤

    天津频道 茶汤作为杨柳青地区的特色小吃,已有百余年的传承历史,被列入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为称道的要数王记茶汤,60多岁的王作山是王记茶汤的第四代传人。

    “沏茶汤其实也是个技术活,我们王记铜壶比较大,壶本身净重30多斤,一次放煤40斤,水100多斤,加起来接近200斤。要是没有一把力气,掌握不好力道的人很难驾驭它,更别说玩出一些动作花活来。”在摊位旁,王作山向周围顾客介绍着。

    王作山一边介绍,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只见他左手执碗,碗中盛着调成糊状的半成品,右手扶壶柄,双脚撇开站稳,碗口与壶口距离恰好保持在一二尺的地方。右手一抬,开水顺着壶嘴流出一道水柱,王师傅随时变换碗的距离,不让开水外溢。短短一分钟内,王作山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动作,让人叫绝,但那茶汤的美味更是唇齿留香。

    为什么王记茶汤流传了一百多年,但仍然经久不衰?到底是什么秘诀成就王作山这门手艺?王作山的回答却只用了四个字——遵循古法。王作山从小喝着家里的茶汤长大,还不会背书时,就已经能背下茶汤的10多种原料和配料。“我不是什么能人,做茶汤更没有什么技术难度,我做出的茶汤之所以这么好吃,就是因为我一直遵循祖上流传的配方和制作工艺,不偷工减料,所以沏出的茶汤好喝。”王作山向记者解释道。

    每年中秋过后,天气慢慢转凉,王作山和他的王记茶汤就会来到明清街口,平常出摊半天就可以卖掉五六十碗,到了正月,更是忙不过来,平均一天可以卖掉四五百碗茶汤,一袋50斤的高粱面不到一天就卖完了,生意非常好。按理说像这样的销售量,应该采用现代电磨的方法来研磨原料,可是为了保证原料的细腻和口感,王作山还是遵循古法,采用石磨来研磨材料。

    在遵循古法的基础上,优中选优,粗粮细作也是成就王作山这门独特手艺的“秘诀”之一。王作山的年纪越来越大,但是在王记茶汤选料、用料上却还是亲力亲为。他告诉记者,为了保证王记茶汤原有的味道,寻找优质的高粱米,有时会跑到山西去选料,选出的高粱米个个饱满充实。“这些高粱米还要经过浸水闷制,石碾去皮,最终选取高粱里边最精华的高粱仁儿,再经过十多次的碾压,变成极细的高粱粉子,然后经过细箩筛选,这样才成为王记茶汤所需要的原料。一般3斤高粱米,才出1斤高粱面。配料上,葡萄干、瓜仁等果脯以及红、白砂糖都要优中选优,再撒上秘制芝麻盐儿,沏制成的茶汤才会香味浓郁,口感爽滑不黏腻。”提起自家的茶汤,王作山如数家珍般的介绍着这些配料。

    如今的王记茶汤俨然已经成了明清街上的一景,王作山也时常受邀请走出杨柳青,到过北京、唐山、廊坊以及周边地区进行展示,慕名前来采访的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也不少。王作山告诉记者,现在他的岁数越来越大了,200多斤的龙嘴大铜壶现在用起来有些吃劲了。但是,只要他还能动,还提得起那把大铜壶,大家还会在杨柳青的明清街上看到他和他的王记茶汤。(完)

热词: 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汤 传承人 王作山 责任编辑:董焱